2024年度浙江考古成果展周六开幕策展人独家看展攻略来啦

时间: 2025-03-23 02:52:50 |   作者: ob电竞中国


  

2024年度浙江考古成果展周六开幕策展人独家看展攻略来啦

  3月22日,“浙里寻珍——2024年度考古成果展”将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开展。

  展览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共同协办。

  今年,是浙江考古“奥斯卡”——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举办的第十个年头,潮新闻独家媒体支持。去年,全省共有148项发掘项目进入评选,其中有26项入围,本月初,通过现场PK,评选出了10项,成为2024年度考古重大发现。“竞争非常激烈。”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郑建华这样评价。

  “主要还是公众需求的升级。评选项目办了这么多年,最一开始还只是学术活动,在大众的不断关心和支持下,已经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品牌。”展览策展人、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馆员吴丝禾说。

  如何将26个考古项目“搬”到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西湖美术馆?400多件文物,怎么看?

  换句线年度浙江考古成果的集中检阅,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平台,辅助策展手段,将最新的发掘成果展现在观众面前。

  比如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部分文物,吴丝禾开玩笑道:“12月份才出土,3月份就拿过来展览了,直接从田野到展厅。”

  遗址的发现也很“新”,比如刚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的仙居下汤遗址,明星文物“下汤罐”,也将展出亮相。

  发现于1984年的下汤遗址,包含上山文化中晚期、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大阶段,是上山文化中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址,为研究早期聚落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样本。

  这些年持续不断地考古,又有了新的突破。一个清晰的聚落结构,为研究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吴丝禾介绍道:“在下汤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独立的自然黄土台地,上面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中心黄土台地外围,又发现了十余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环绕在其北部及东部。根据现在的推测,这些土台子功能不一,各土台可能对应基本的社会单元。这是上山文化社会结构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填补和刷新了对早期农业社会结构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的认识。”

  如何将26个项目、400余件文物串联起来,成了摆在吴丝禾和策展团队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内容很丰富,遗址的性质都很复杂,比如有的遗址可能既有墓葬又有遗址,很难明确地去划分它的性质。每个遗址都可以写一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小的专题。”吴丝禾说。

  策展团队最后决定还是按照时间线来:“比较科学和直观,也便于让观众理解。”以时间线为轴,展览共分为文明新证、越地风华、东南肇兴、海陆交响四个单元,展现了史前、商周、汉唐和宋元明清的考古新发现。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莫过于第一单元的文明新证,聚焦了距今11000年至4000年间浙江史前考古的突破性发现。用吴丝禾的话来说,很丰富,非常重磅。

  下汤遗址纵贯新石器时代始终,实证万年文明史;皇朝墩遗址发现早期大规模水稻种植,是稻作文明起源探索的新材料;汶溪遗址补全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拼图;浙西南的小熊山、显圣湾遗址丰富了好川文化聚落研究……

  “下汤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今年的发现加强完善了浙江史前文化谱系,在展厅之中你们可以看到浙江史前部分非常完整的文化序列,基本上可以囊括浙江新石器时代所有的考古学文化。”吴丝禾说。

  别急,策展团队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在展板的形式设计上尽量使用精简的、容易理解的语言,并画出了重点,每个遗址还配备视频解说,和相关的背景介绍。“这样子就能够让观众理解这些发现新在哪里,重要在哪里。”吴丝禾说。

  以浙西南的小熊山、显圣湾遗址的好川文化为例,在展厅之中,有一面好川文化的文化分布图。

  通过地图,你们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小熊山遗址往南拓宽了好川文化的文化范围,它也为探讨浙西南与闽北地区的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的材料。

  吴丝禾介绍道:“因为以前出土的遗物不够丰富,大家对好川文化的面貌认识最简单。当时的人住什么样的房子?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都不太了解。但小熊山遗址和显圣湾遗址的发现,完整揭示了好川文化聚落,并确认了墓地居于岗顶、居址居于坡上的‘居葬合一’的聚落格局,给好川文化提供了更多新的资料补充。”

  江南土地软,水乡气候潮湿,为避免大型建筑的沉降,不一样的时代,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在宁波镇海汶溪村,河姆渡人想了一个办法,他们用竖立的木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在底架上架着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房子和地面隔离,这样便能够达到有效的防潮。

  到了战国两汉时期,越国人则用了两种构筑方式:一种由方形立柱、长方形垫板及垫板下圆木组合构成;另一种筏状地栿,由多条圆木横纵间隔相叠压呈网状铺设。

  筏状地栿,顾名思义就是“木筏”,它是古代大型建筑地基的核心构建,用来承受地面建筑的重压。

  在越国传统栏杆式建筑之下,聪明的越国人将中原台基式建筑有机结合,既保证了通风防潮,又有效化解了建筑的压力,确保了整体的安全性。

  北宋时期的嘉兴东塔寺则代表了北宋江南地区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大型建筑的基础设计和建造的顶配水平,它也是国内首次完整揭露的、结构处理最为复杂的塔基遗址,被后人评价为“千年不沉降”。

  在前人的木结构基础之上,宋朝的能工巧匠们先挖了深坑,打下密集地桩,再进行夯土,用土木混合结构解决基础问题。木构框架被分为了“内、中、外”三重套箱,既有夯土,也有板桩支撑。

  有意思的是,在塔基中,还放了52口大缸。这大缸有什么用,是用来加固结构的吗?答案还在探索之中。

  “为了打破26个遗址过于分散的讲述,我们还进行了一些信息点的串联,比如江南的软土地基,我们整理了一面图版,供观众理解。”吴丝禾说。

  协办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