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拍下大陆船厂一幕给苦练几十年的战法彻底判了死刑

时间: 2025-04-14 01:25:05 |   作者: 升降柱

  外媒发现中国正在批量建造新型特种驳船,怀疑为登陆台岛专门打造,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滩头重点防御战略破产了。

  新年伊始,中国军工继续给世界带来“惊喜”。美国《海军新闻》近日发表了海军分析师H.I.萨顿的文章,通过卫星照片发现,广州黄埔造船厂的码头上,赫然出现了至少五艘奇特的驳船。

  经过萨顿与其他几个美国海军专家研判,这些新型特种驳船,很可能就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心心念念的“岸舰连接器”概念,毫无疑问,就是为登陆台岛而“量身定制”的。

  这次又是美军负责PPT,中国负责实现,让美军情何以堪?这就是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的底气。

  由美国商业影像卫星在今年1月8日拍摄的照片显示,黄埔造船厂的港池内停靠着三艘特种驳船,在船坞内至少还有两艘在建造中。这些特种驳船有三大特点:

  其一,这些驳船在船体两侧都竖着几根粗壮的“柱子”,这也是在卫星照片上判断船坞中正在建造的是特种驳船而不是普通船只的识别特征之一。

  实际上这些“柱子”是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上常见的装备,“柱子”其实就是自升式升降柱,是可以向水底延伸、让驳船站立在海底的“腿”;在驳船航行时,这些“腿”可以向上提起。

  当驳船抵达指定海岸附近时,这些”腿“能够被向下插入海底,将驳船牢牢地固定在海面上,不受波浪起伏的影响,就像石油钻井平台那样,哪怕在恶劣天气下也可能提供稳定的码头平台。

  其二,这些特种驳船的船体中部都载有很长的“桥面”,船体前方安装有吊车或称“斜拉桥塔”,能够将几块”桥面“拼接起来,并通过”斜拉桥塔“形成一座通往岸上的“斜拉桥”。

  卫星照片上显示一艘特种驳船已经搭好了“斜拉桥”,另外一艘可能正要试验搭建。

  这些驳船的船尾都是可以停靠船只的码头,能够在海水较深的区域接驳其他船只,比如两栖攻击舰、登陆舰乃至民用滚装船等,这些舰船上装载的重型车辆可以通过驳船和“斜拉桥”直接行驶到岸上,甚至还能够最终靠浮桥或带“腿”的接驳桥,将码头延伸到海水更深的地方,停靠更大型的舰船。

  其三,黄埔造船厂港池中的三艘特种驳船的长度都不一样,最长的驳船拥有八条“腿”,最短的驳船拥有四条“腿”,还有一艘拥有六条“腿”,而且这些“腿”的长度也有区别,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们能“站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

  它们能够搭建的“斜拉桥”长度也不同:在卫星照片上,最短的那艘驳船拥有四条腿,船体长度大约是108米,“斜拉桥”长度约133米;

  拥有六条腿的驳船船体长128米,拥有八条腿的驳船船体长185米,按照上述比例,它们能够搭建的“斜拉桥”长度可能分别是157米和227米。

  超过200米的”斜拉桥“意味着,以往被认为不适合登陆作战的某些海岸,我军也能够最终靠特种驳船,直接将重型车辆包括坦克直接开到沿海公路上。

  这也意味着,这些驳船是为台岛不同海岸“量身定制”的,它们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台岛可登陆海滩的选择范围,等于说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滩头重点防御战略已经破产了。不知道对岸看到这一幕是否会背后发凉?

  长久以来演练反登陆作战的场地就是台岛南北和西侧的几处码头和浅滩,演练的重点就是摧毁现有码头,并在浅滩上布设大量反登陆设施,并对这些区域施行火力覆盖。

  的火力可以压制,这些反登陆措施在我军的这些新型驳船的作用下已经基本没用了:码头被破坏我们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特种驳船来搭建码头,浅滩上的反登陆设施能够最终靠“斜拉桥”直接越过,甚至在台岛东部的沿海公路上,我军重型车辆都能直接开上海岸。

  实际上在我国官方媒体发布的新闻中,这类“带腿”的“临时码头”早就出现过,已经在我军的登陆演习中使用过,只不过尚未出现驳船形态、带“斜拉桥”的型号。这次黄埔造船厂建造的这些特种驳船是绝对的创新。

  台岛和美国的一些军事专家还以登陆舰艇数量不够来给“”分子打气,殊不知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建设了大量的军民两用滚装船,平时可用于车辆和人员跨海运输,战时就可用于登陆作战。

  加上这些滚装船,已拥有了世界第一的两栖登陆力量。“”分子已经插翅难逃了。